第一張圖 ( referred and re-drawed from [1] ) 如下, 橫軸是潛在的願意購買 customer 數目, 縱軸是 customer 需要付出的價錢. 一個完整的 product 是由 hardware, software, 以及 services 所構成, 而非單只有其中一者. Customer 的需求被 modeling 成為一條曲線 ( 雖然圖上是一條直線, 不過這只是示意圖 ). 當 open source 被引入 software 那個區塊時, 由於對於整體 product 來說, 軟體的研發製作成本降低了, 因此在維持原售價的情況下, software company 可以從每個 customer 身上獲得的利潤就會增加.

當然 service profit 會根據最後的 service 定價而定, 假設 service 最低價要高於所有的成本, 那們我們就可以在成本與 customer 需求曲線之間括出一塊可以獲利的區域, 在下圖左中以灰色區域標示. 當 open source 取代原本的 software 區塊後, 可以想見的, 因為成本降低, 因此可獲利區域也就隨之增大. 同時藉由價格的調降, 負擔得起該 service 售價的 customer 將會變多, 亦即相對市場就可以變大. 這是下圖右的說明.

下圖左是只有 open source software 的樣子, 下圖右把 hardware 部份用 BUG Labs 取代, 由於硬體部份不再需要一個整體性的產品, 而是可以讓 customer 根據自己的需要選購適用的硬體, 電子製造商將沒有辦法將電子產品的硬體規格掌握在手中, 因此我認為這部份的成本可以降低. ( 事實上也可能帶動 open source software 部份的成本再度降低, 因為 open source software/hardware 的整合會在 project 中完成, 不需要採用者額外進行, 但這裡先不考量這一點 )


References
[1] Dirk Riehle, "The Economic Motivation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IEEE Software, pp.25-32, April 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